新疆女人做爰叫床_小梅的性荡生活_人人插人人澡_波多野结衣伦理视频

About Hefei Metalforming

關于合鍛


《光明日報》3月7日9版報道 | 安徽:復工戰“疫” 科創迸發戰斗力


發布時間:

2020-03-07

復工企業防護服日生產量從200套提高至1500套,無接觸式人體安檢測溫一體機使得通行效率提高了5倍……安徽讓科創成為抗擊疫情的“主攻手”和企業復工復產的“神助攻”——

 

  3月3日,45臺無接觸自助掛號機被安徽省投資集團定向捐助給安徽省16個市的19家三甲醫院以及湖北武漢多家醫院。據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這款緊急研發的無接觸式多功能自助終端設備,首次在醫療領域采用等效負折射率光學平板透鏡技術。就醫者不接觸屏幕,只需點擊空中成像,就能完成掛號預約繳費等多功能自助服務。

  在“中科院科技攻關指揮部”協調下,科大訊飛攻關團隊在3天內快速完成了“新冠肺炎影像輔助診斷平臺”建設。通過這個平臺,3秒內可完成一例患者新冠肺炎輔助診斷,可為醫生提供準確、高效的輔助診斷參考。

  與此相對應的是,截至3月3日,安徽重點項目復工數3685個,復工率達到85.8%。

一線主攻:新技術提供“利器”

  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離不開專用的試劑盒。鮮有人知,全國四成新冠病毒試劑盒的“芯片”是“安徽制造”。安徽省滁州市通用生物提供了全國40%新冠病毒試劑盒的探針、引物,而“探針”,是試劑盒中的核心元件。同時,由合肥IE果園孵化器企業安徽安龍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檢測試劑盒已經用于臨床測試,可在90分鐘完成病毒檢測。目前,數十萬份試劑盒正供給湖北、上海等地臨床使用。

  正因為有“利器”,2月8日,安徽開始集中開展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核酸檢測初篩工作。這是湖北之外實行這一舉措的第一個省份。

  近日,由安徽華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常溫快速檢測試劑盒,最快可實現15分鐘出檢測結果。從90分鐘到15分鐘,病毒檢測效率大幅提高。

  面對嚴峻的疫情,安徽省迅速啟動相關科研攻關,針對臨床治療、檢驗檢測、生物醫藥、防控器材等領域開足馬力,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的科技裝備支撐。

  2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相關發言人介紹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在14例重癥和危重癥病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2歲)救治過程中開展臨床藥物使用情況,結果令人鼓舞。臨床數據提示,“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新治療方案很可能通過阻斷炎癥風暴,進而阻止患者向重癥和危重癥轉變,從而降低病亡率。

  這個春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劉青松一天也沒有休息,他帶領課題組迅速自主啟動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究項目。“不能像醫務工作者一樣戰斗在疫情阻擊戰一線,我們就必須從科研角度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劉青松說。

  大年初一下午,由安科生物生產的4000支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被緊急發往武漢金銀潭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等三家醫院,為一線醫務人員提供安全防護,此后又有兩批共計17000支重組人干擾素發往全國各地,再為醫護人員披上“內鎧甲”。

  作為安徽第一批可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6家機構之一,迪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自2月8日復工以來,采取三班倒24小時工作制,日檢測標本承接量可達4000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安徽聚焦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讓技術裝備成為抗擊疫情的“主攻手”。據初步統計,僅安徽省會合肥市就正式啟動首批8項防疫應急攻關項目,目前已有24項重點科研成果投入戰“疫”。

后方助攻:科研提供保障

  早在疫情防控初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陽經開區的專業生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安徽莫尼克醫用材料有限公司,就克服企業復工員工和原材料不足困難,防護服日生產量從200套提高至1500套。截至目前,該企業共生產醫用防護服15000余套供應防疫前線,為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披上一層“外鎧甲”。

  隨著復工復產的展開,在阜陽、安慶等地返工人員手機里都存儲著一張二維碼截圖。這是由安徽省數據資源管理局聯合科大訊飛,依托“皖事通辦”平臺,聯合提供的“安徽健康碼”(簡稱“安康碼”)服務。

  記者了解到,“安康碼”是一個二維碼形式的電子通行證,通過一定的規則將居民分成綠、黃、紅三色標記顏色,可以隨隔離期的截止而轉變。

  “如今,有了‘安康碼’,工人實現進出城、往返家、上下班‘亮碼’通行,政府部門和街道社區通過后臺數據共享,可以對人員情況精準掌握,加強精準排查監測。”合肥市包河區委常委、濱湖世紀社區黨委書記束紅英說。

  后疫情防控時期,人員復工,企業復產,城市商業恢復活力必然帶來人員流動。通過廣泛應用新技術,安徽省在做好疫情宏觀預測研判的同時,助力企業安全復工,為群眾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在合肥地鐵站,南來北往的乘客都要穿過一道特殊的安檢門——這是由本土企業博微太赫茲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太赫茲無接觸式人體安檢測溫一體機”。無接觸、不停留,如今,新型安檢設備使得通行效率由原來的300人/小時,提升至1500人/小時,效率提高了5倍。

  而在安徽延達智能公司,由張弛團隊研發的防疫紅外體溫檢測機器人集成了無人駕駛、人臉識別、預警系統等核心技術,可對檢測人員進行特征提取分析、跟蹤判斷,成為醫療及公安系統移動的“眼”與“腦”;由大數據研發應用商科大國創開發的疫情信息展示平臺已經為包括安徽省衛健委等多級政府機關阻擊疫情提供了信息化技術支撐。

  為保障廣大中小學生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科大訊飛提供的智慧空中課堂(線上直播教學系統)服務,已經對接了北京、安徽、湖北、上海等全國19個省區市31個區域,覆蓋學生800多萬人。

  實踐證明,“安徽制造”與“安徽智慧”已然成為疫情精準防控與企業復工復產的有力幫手,是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神助攻”。

協同總攻:產學研結合蓄力

  安徽用科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人不禁問“憑什么?”

  一場疫情期間的特殊簽約活動就能窺見奧秘……

  2月25日,2020年合肥市重大產業項目集中(云)簽約和江淮蔚來EC6量產項目啟動儀式在安徽合肥江淮蔚來工廠舉行,8個集中簽約項目,總投資達1020億元。據悉,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省會合肥依然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招商洽談新模式,持續推進96個、總投資近1800億元的產業合作項目,其中不乏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領域。

  合肥對于高新產業項目的渴求之心折射出安徽省順應科技革命發展趨勢,持續推動資源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戰略眼光。

  安徽科技力量“亮劍”背后,是在4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瞄準世界前沿做強基礎研究,“無中生有”地誕生了一大批創新引領的科技產業,從昔日的農業大省向科技大省華麗轉身。作為全國三大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對標“國家級”,瞄準“世界級”,始終在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上持續發力,全市有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1316家,每年增加100個以上。

  嚴建文很著急,作為合肥鍛壓集團的董事長,他從年初三開始組織部分員工上班,完成來自歐美的訂單,同時,他想為全省每個市贈送一部分口罩機,解決醫護用品短缺的燃眉之急。然而,口罩機價格飆升,更主要的,生產口罩的熔噴布沒貨。他一方面組織人員晝夜不分地設計口罩機,另一方面苦苦尋覓口罩原料。

  這時,他想起了中國科技大學俞書宏院士。2019年初,俞書宏研發了一種浸染自組裝的方法,以傳統的商業尼龍網紗為基底,成功研制出一種能“吸”霧霾的“智能窗紗”。這種技術能否使用在普通無紡布上,替代熔噴布呢?

  一個企業、一個科研機構就此聯手。很快,口罩機研發出來,納米材料噴涂的無紡布也被證明完全可以取代傳統的熔噴布,而且生產出的口罩可以反復水洗。機器一開,產學研的結合走出了一條新路。

  在合肥高新區,政府為了援企穩崗當起了“保姆”,從成立重點企業包保服務組,到組織緊缺工人“線上招聘”。目前,全區到崗員工人數總計已達13余萬人,美的洗衣機、大陸馬牌輪胎等重點企業員工返崗率95%以上。

  據統計,2019年,安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0家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8%,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安徽,正用行動證明,科創力就是戰斗力。

 

作者:本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07日 09版)

新聞鏈接:安徽:復工戰“疫” 科創迸發戰斗力

關鍵詞: